Let's see what Time Out says
- sandraho99
- May 7
- 5 min read
Let's take a look the article I just read on Time Out (click the link below or the picture) and a Chinese translation below:
香港街頭美食將席捲倫敦
「我想把我們的故事告訴這裡的人。」Vivian 在她位於 Leytonstone 的餐廳 Aquila 牆上指著照片時這樣說。「我為香港人感到驕傲。數百萬人曾和平地走上街頭抗議。」
自從三年前新的英國國民(海外)簽證計劃啟動以來,成千上萬的香港移民來到英國。這些被裱框的照片正說明了這項政策為何如此重要:照片中,香港人湧上街頭,因為他們所熟悉的國家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。2019 年 3 月,隨著一項允許將香港囚犯引渡到中國大陸受審的法案提出,抗議活動爆發,隨後演變為更廣泛的民主訴求。警方發射橡膠子彈和催淚彈,政府的鎮壓使抗議幾乎變得不可能(「上週,一名男子因在 Facebook 上批評政府而被捕。」Vivian 說)。如今,在這些充滿希望的香港時代照片下,她的團隊正在供應家鄉懷舊的菜餚--這些風味在倫敦其他地方找不到。
Aquila 是自 2021 年 1 月以來在英國開設的一波香港餐廳之一,由 12 萬名將英國作為新家的移民經營。他們在這個擁有數百年歷史的中餐飲食圈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,儘管經濟環境艱難,創業並不容易。
美味天堂
如果你吃過雞蛋仔、花生醬法式多士,或喝過港式奶茶(這些近年來已席捲倫敦),你就會明白香港美食的獨特之處。「這裡是美食天堂。」Vivian 說。幾乎所有受訪者都這麼形容,熱情讚美這座超級國際化都市孕育出的「中西合璧」飲食文化。
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,直到 1997 年才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。紅色郵筒很快被漆成綠色,政府辦公室裡的女王肖像也被移除,但更深層的歷史痕跡依然存在,從英式法律和教育制度,到港人對奶茶和蛋撻的熱愛。「每逢慶祝,大家會圍坐一起,二十人共食一盤菜。」
不僅僅是英國風味留下了印記。香港的多元文化孕育出中、法、東南亞、印度等多國融合的美食,當地創意廚師將這些獨特料理帶到世界各地。比如 2017 年由一群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留學的香港學生創立的 Bubblewrap,以法式影響下的港式雞蛋仔為靈感,讓人們在唐人街大排長龍,品嚐其酥脆、配上冰淇淋的美味。
但並非所有創新都能一炮而紅。以港式焗飯為例。「大家以為那是千層麵。」Vivian 指著一個看起來頗像義大利焗菜的小砂鍋。「其實是蛋炒飯為底,鋪上豬扒,再淋上充滿秘密的番茄醬。」她笑說。「倫敦只有一兩家餐廳有做。」
她頭上的牆上還有一張宣傳另一道冷門菜色的海報:盆菜。這是香港原居民客家人節慶時的拿手菜。「每逢慶祝,大家會圍坐一起,二十人共食一盤菜。」她解釋說,這道菜層層疊疊,各種肉類和海鮮,展現了舊時客家圍村的富裕。
歷史的變遷
奢華的盆菜與十九世紀末香港廚師初到英國時做的料理截然不同。當時,殖民關係讓他們的旅途較為順利。這些早期廣東移民在東倫敦 Limehouse 港口開設餐廳,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水手提供廉價美食(同時也招致小報關於鴉片窟的誇張報導)。
二戰後,原有社區遭轟炸摧毀,倫敦的新唐人街逐漸成形,香港廚師也更懂得迎合挑剔的西方顧客。像 Soho 的 Maxim’s 這類餐廳以咕嚕肉、薯條、麵包和奶油贏得顧客青睞,這些味道定義了英式中餐數十年。這段複雜的歷史讓近年來的新移民處於矛盾位置。理論上,英國每條大街都有「廣東菜」餐廳,但這些菜色經過多年本地化,早已與他們成長時的味道天差地遠--而香港本地的飲食又因法國、印度、東南亞等影響走上截然不同的路。
「我要很外交地回答,不然會得罪很多人……」Aquila 另一位老闆 Lau 被問到對英式廣東菜的看法時說。「我們已經得罪很多人了,沒關係!」Vivian 開玩笑說,並解釋她們堅持不用像早上煮好麵飯再回鍋加熱,或向供應商買冷凍水餃這類省工省錢的外賣捷徑。「我們堅持做好菜,遠離味精。」
「我們不會只是買粉加水,我們自己做。」
曼徹斯特超人氣 Popchop Curry House 背後的夫妻檔同樣堅持正宗港式做法。自 2022 年 7 月開業以來,店外經常大排長龍。主廚 Samuel 每天提早六小時進店,熬製濃郁咖哩醬,搭配招牌炸豬扒:「我們很自豪自己的咖哩比其他中餐外賣店更香濃。」他們說。「我們不會只是買粉加水,我們自己做。」
與傳統英式中餐外賣不同,他們的菜單精簡,只做幾道招牌菜,全部來自 Samuel 父親在香港經營四十年的咖哩店「新景園」的秘方。Popchop 牆上掛著 Samuel 父親在香港掌廚的照片,見證著家族傳承跨越千里的故事。
家的味道
食物與鄉愁密不可分。這在開業一年的 Brick Lane 咖啡館 HOKO 更是明顯,這裡完美還原了香港舊式茶餐廳,從紅邊瓷杯到膠枱都一絲不苟。「熱鬧的咖啡館總讓我回憶起過去。」老闆 Nicole Ma 在描述茶餐廳和東西合璧菜單時這樣寫道,奶茶濃郁,配蛋撻或法多士,正是最經典的組合。
HOKO 菜單上有「港式羅宋湯」這類驚喜料理,這道以番茄為底的湯受東歐影響,二十世紀初在香港誕生;還有「瑞士雞翼」,其實與瑞士無關,只是當年廣東侍應把「sweet wings」說成「Swiss wings」的誤會。這些菜不算高級,但共同點是入口即帶來溫暖的安慰。
Dalston 的 404 Bakery 則帶來更精緻的享受,這對匿名夫妻檔主理的蛋糕店供應極致濃郁的法式蛋糕。「我覺得英式蛋糕重味道,東亞蛋糕重口感。」他們說。「香港人更愛濕潤、柔軟的蛋糕。」因此,他們的「魔法三重口感巧克力蛋糕」還附有品嚐說明,建議分別冷食、常溫或加熱,體驗三種不同的可可美味。
這對夫妻最初在香港開設烘焙坊,去年夏天搬到倫敦。因網上訂單太多,他們曾在小公寓裡忙不過來,現正暫停營業,準備籌資開設實體店。
Popchop Curry House 也有擴展計劃:「我們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來。」老闆說。「開業第一個月,老公兩晚沒回家,因為還沒請到員工,客人太多,他只能睡車裡!」但創業路並不平坦:「剛來時遇到貪心的建築商,被騙了錢,餐廳開張拖了很久。」
星辰之名
Dr Heather Rolfe 正領導 British Futures 的一項關於香港移民在英經歷的研究。她解釋,像這樣創業遇到困難很常見。「香港人對英國有親切感,但歷史淵源並不代表能適應這裡的生活。」她說。「這裡的社會很不一樣,歷史連結和日常文化體驗是兩回事。」
根據她的報告,近半數來英港人未能找到與學歷相符的工作,儘管大多數人英語流利。「找工作方式差異很大,很多人難以適應。」她說。「創業是突破困境、改變人生的方法。」
但這並不容易。「收入較低,天氣糟糕,冬天日短,坐火車總有樹倒阻路。」Lau 開玩笑說。「很多人最後還是回香港了,但希望我們的員工都能在這裡安頓下來。」
Aquila 這個名字也蘊含著未來的希望:「我們全家都愛星座,Aquila 是天鷹座的名字,希望未來生意能像滿天繁星般閃耀。」
當新移民努力適應思鄉、陰雨和融入新生活時,像 Aquila、PopChop、HOKO 這些地方正為他們帶來家的慰藉。相信不久的將來,更多人會愛上這些菜餚:我們的粵菜圈正迎來一波懷舊又新鮮的美味。
Translated by Perplexity AI
Looks good